內河船型標準化遭遇質疑
2012-10-08 16:33:47 來源: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船東之殤
雖然《指標體系》的發布受到了業界的普遍關注與專家們的贊譽,但許多船東卻對該《指標體系》的認可接受度普遍偏低。
一位湘江的內河船東表示:“我們對《指標體系》中的節能減排增效的要求并無異議,但在船舶建造上,《指標體系》依然沿用現行的船舶建造規范,并無修正創新,其劃分是以大流域為依據,就以長江流域來說,《指標體系》明顯將長江干線的條件作為主要依據。但長江干線與長江支流并不能簡單等同,兩者在航道條件與水域環境上有著非常大的差別,以長江干線的航道條件來要求支流航道運營船舶的建造,明顯是不切實際的。”
這位湘江內河船東所質疑的問題,遠在幾百公里外的安吉川達物流已經遇到。
為了解決貨量大增所帶來的運力不足問題,2月份,安吉川達物流投入近3000萬元在安吉金貴船業訂造了10艘48TEU型內河集裝箱船。按照《指標體系》的要求,這些船舶均采用《內河船舶法定檢驗技術規則2011》與《鋼質內河船舶建造規范2012》的標準進行建造。7月6日,這批船舶中的前5艘開始試航并投入運營。
在試航中,安吉川達物流發現,按照新的標準,內河大敞口型集裝箱船必須采用雙層底設計,雙層底內河船的實肋板抬高度須為70厘米,比普通內河貨船實肋板高出30厘米(普通內河貨船肋板高40厘米)。這將使船舶無法通過長湖申線上許多凈高偏低的橋梁,只能采取壓載350噸左右的水來降低船舶的高度,從而使這些船舶僅在安吉來回一個航次上就要多消耗柴油約400公升,大大增加了運營成本。此外,實肋板的抬高也使第二層的集裝箱在艙內僅留有30厘米,造成較大的安全隱患。
除了實肋板抬高外,按照《內河船舶法定檢驗技術規則2011》第5篇2.1.14的要求,內河集裝箱船舶必須進行有效的系固,并在艙內底艙面板安裝箱角。然而,由于內河集裝箱船相較海船要低、船舶易受水流影響而搖動、目的港上海外高橋碼頭集裝箱橋吊與船舶艙底箱角距離有58米的高度等原因,集裝箱幾乎難以對準箱角,造成集裝箱在底艙面板無法平放,出現翹斜,嚴重危害船舶的航行安全。
黃少遠表示,“按照新標準化要求設計建造的48TEU型船每艘300萬元左右,比普通貨船造價高出100萬元,而適航條件、穩固性能、裝卸容易度卻反而大大降低。就以通航天數為例,我們原先的改裝貨船一年能跑滿300多天,而新的標準化船型只能跑280天,燃油消耗每個航次也要多400公升,給企業造成了很大的損失,這使得新船成為了我們內河集裝箱水上運輸發展的主要瓶頸。”
黃少遠認為,長三角地區小內河的通航條件和長江干線有很大不同。“長江干線的集裝箱船噸位大、吃水深,一般都裝4~5層集裝箱,其中有3層在船艙外。而長湖申線上的集裝箱船受橋梁凈高和水深限制,船型平矮,只能裝2層,其中第二層集裝箱還有40~70厘米在船艙內,非常穩固,因此完全沒有必要以長江干線的船舶標準來要求小內河的船舶。”
“要開發出符合小內河運輸的船舶,首先需要降低實肋板高度,采用單底橫向結構,在強度上可采用增寬實肋板、增強底骨架和總縱強度辦法來實現,這樣就可以解決橋梁凈高的問題。其次,內河集裝箱船只裝2層,第二層集裝箱還有40~70厘米在船艙內,非常穩固,且航線又為上海外高橋碼頭定點、定線、定航班,水域情況穩定,無須在艙內底艙面板安裝箱角以及X型綁扎。”黃少遠建議說。
一位內河船東也表示:“如果《指標體系》在水域上的劃分能再細致一點,能更針對各個水域的實際情況,使船東在建造新的標準化船型時沒有那么多的困擾,可能內河船東對于新標準化船型的接受度和積極性會高很多。”